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港人身份危機

法國時裝品牌在香港開的咖啡室,餐牌只有英語與簡體中文對照,香港人慣用的繁體字不單消失得無影無踨,連中文用語也不是本地那一套:朱古力變巧克力,沙律變色拉,牛油變黃油。這些中文,香港土生土長的小學生未必看得懂。事件再次觸動香港人的神經,認為本土文化被歧視,甚至引發網民四出影相「舉報」,而只用簡體中文的店舖就愈揭愈多。
香港人憤怒的背後,其實在是恐懼。我們恐懼的是,香港人的身份正被威脅蠶食。在「西環治港」這蓋頂烏雲下,我們正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身份危機:甚麼是香港人?甚麼是香港地?甚麼是香港價值?我們迷惑了。當在香港醫院產房出生的,大部份都不是香港人的嬰兒;當在香港開店的外國品牌,完全當本地顧客無到,只顧覬覦人民幣巿場的大肥肉;當香港的特首選舉每一個候選人都口口聲聲要捍衛香港核心價值,但真正屬於香港核心的市民大眾卻被排擠在一千二百人的特權選委會之外; 我們在自己的家「被透明」,在自己的地方尊嚴受到侵犯,在這樣的陰影籠罩下,我們緊抓著我們的「沙律」與「朱古力」不放,其實也不過如一個在家暴惶恐中長大的孩子,緊握着一個破娃娃不肯放手一樣無助無力。
歷史證明,香港人並不排他。我們之所以能成為今時今日的國際都會,是由於我們一直以來都以極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的文化。我們抗拒的,是主場變作客,本土的被邊緣化。尤其是,在政治制度裏,我們已無權選擇,還要向我們強行餵食「巧克力」、「色拉」、「黃油」,我們反感反抗,也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