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鬧市,舖位供不應求,各商場人氣旺盛,卻有塊特大地皮,位處黃金地段,但完全無視市場需要及四周物業的安排,上面建的整座大廈只作辦公室。負責的產業署早前因而被審計署炮轟 ,卻又戲劇性地獲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支持,認為他們已「按規則辦事」。
什麼規則呢?簡而言之,就是政府地方,必要留予政府使用,除非無衙門問津。因此,本可做潮店的舖位,現為政府職員的「康樂室」;原應人流如鯽的街角變得水靜河飛,相鄰店舖也慘被拖累;本可移船就磡、泊遠些少的各大小辦事處,就偏要長駐海運大廈,可觀租金也隨風而逝。
可是,我們尊貴的議員,卻認為此並無不妥,反指審計署未有就相關「規則」何時守、何時不用守而訂立又一指引,擔心部門「難以適從」!
首先,何不檢討這條鐡打的守則是否「通情」?試想,將現時的金鐘廊用作政府部門的員工休憩室,是否符合民情?其次,憑此單一因素即作決定,又是否「達理」?其他諸如成本效益、機會成本、對毗鄰環境的影響等又怎可不作任何考慮呢?歸根究底,我們的政府是要如領導人所言的「通情達理」,還是按本子辦事就算?如果一本天書可以睇到老,我們的首長級官員還有甚麼策好決呢?最匪夷所思的是,為納稅人把關的帳委會,竟然支持政府繼續機械式的調配及浪費珍貴資源。
作為一介草民,我還是寧取「做好呢份工」的思維,而並非「按規則辦事」,雖則差點忘了那只是很久以前的一句競選口號。
2008年7月14日 星期一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強制捐款
一百億元,相等於兩年半的生果金支出,或醫管局的四個月開支,或全港公屋住戶的十個月租金,或去年薪俸稅收入的四分之一,或本年度庫房總收入預測的百分之三點三。一百億元賑災,究竟是否捐得其所?一連串的問題,需要先得答案。
首先,過去個多月來,香港人已自發捐款二十億元。大家都是量力而為,希望為災、民獻出自己的一點力。怎會料到,在事發後近兩個月,政府突然代表納稅人主動加碼捐多五倍?這筆錢是怎樣計算出來,未有交代。是如傳聞所指,香港要跟國家的其他省政府看齊,向中央「上繳」款項分擔重建開支,還是有人主動慷納稅人之慨以示忠誠?前者的話,可能又觸發違反《基本法》疑慮,只會再添煩亂。後者,則又是否符合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原則呢?
這筆錢打算怎樣花、香港工程界及教育界等能否參予其中,並非預設的討論議題。為求獲批撥款,一眾負責審批者迅速獲安排親自北上「視察」。但隨團者,有人不得其門以入; 其他的,會面時也不設發問。錢尚未批,已不能一問; 一旦批出後,巨款會過誰的手、豆腐渣工程悲劇會否重演,誰又可作保證?
救濟災民、協助重建,很多香港人已毫不猶豫地自掏腰包,也沒有人會質疑捐獻要持續。但事關公帑,納稅人的錢是要用於施政,必需符合法規、先計算效益及可監督到的。
首先,過去個多月來,香港人已自發捐款二十億元。大家都是量力而為,希望為災、民獻出自己的一點力。怎會料到,在事發後近兩個月,政府突然代表納稅人主動加碼捐多五倍?這筆錢是怎樣計算出來,未有交代。是如傳聞所指,香港要跟國家的其他省政府看齊,向中央「上繳」款項分擔重建開支,還是有人主動慷納稅人之慨以示忠誠?前者的話,可能又觸發違反《基本法》疑慮,只會再添煩亂。後者,則又是否符合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原則呢?
這筆錢打算怎樣花、香港工程界及教育界等能否參予其中,並非預設的討論議題。為求獲批撥款,一眾負責審批者迅速獲安排親自北上「視察」。但隨團者,有人不得其門以入; 其他的,會面時也不設發問。錢尚未批,已不能一問; 一旦批出後,巨款會過誰的手、豆腐渣工程悲劇會否重演,誰又可作保證?
救濟災民、協助重建,很多香港人已毫不猶豫地自掏腰包,也沒有人會質疑捐獻要持續。但事關公帑,納稅人的錢是要用於施政,必需符合法規、先計算效益及可監督到的。
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劣質對白
傳統智慧告誡大家,財不可露眼,以防身邊有人心懷不軌,打自己荷包主意。
但,阿公荷包水浸人人皆知,因此亦引來各路「英雄」排隊提款。
公帑,顧名思義,就是應好好運用在有利於公眾的事上面,亦因此,「英雄」們要為人民爭取什麼什麼時,不論其背後的真正動機,為了出師有名,一般都強忍著唾涎下垂,大義凜然的高呼是為了捍衛「公眾利益」。當然,公眾也者如何介定,可謂人言人殊,拗個天荒地老,最終卻又發現原來是如此人同此心 - 逃不出一個「我」字。我,就是公眾,之一,及最大。
可是近來,人們似乎連嘴角的口水也懶得拿手帕印一下,不加修飾地叫著:「大部分車主也是中產人士,政府既可減紅酒稅,亦應減汽油稅回饋他們」、「政府而家大把錢,點解對家禽業的賠償要捂住個荷包?」、「庫房儲備充裕,理應補貼一眾水深火熱的搵食車主,應付高油價!」
說穿了,其實只是一個理由,「你大把,點解唔分啲畀我?」赤裸裸單刀直入,理直氣壯得再毋須陳情、毋須論點。
也許選舉臨近,「人民英雄」總是避不了上演「拿手好戲」-逼令政府派糖開水喉。 但,即使這是獨沽一味的賣座劇目,觀眾們對劇情還是有要求的,包括層次分明的論據,而不是毫無品味的,「你咁叠水,畀我,我要。」
但,阿公荷包水浸人人皆知,因此亦引來各路「英雄」排隊提款。
公帑,顧名思義,就是應好好運用在有利於公眾的事上面,亦因此,「英雄」們要為人民爭取什麼什麼時,不論其背後的真正動機,為了出師有名,一般都強忍著唾涎下垂,大義凜然的高呼是為了捍衛「公眾利益」。當然,公眾也者如何介定,可謂人言人殊,拗個天荒地老,最終卻又發現原來是如此人同此心 - 逃不出一個「我」字。我,就是公眾,之一,及最大。
可是近來,人們似乎連嘴角的口水也懶得拿手帕印一下,不加修飾地叫著:「大部分車主也是中產人士,政府既可減紅酒稅,亦應減汽油稅回饋他們」、「政府而家大把錢,點解對家禽業的賠償要捂住個荷包?」、「庫房儲備充裕,理應補貼一眾水深火熱的搵食車主,應付高油價!」
說穿了,其實只是一個理由,「你大把,點解唔分啲畀我?」赤裸裸單刀直入,理直氣壯得再毋須陳情、毋須論點。
也許選舉臨近,「人民英雄」總是避不了上演「拿手好戲」-逼令政府派糖開水喉。 但,即使這是獨沽一味的賣座劇目,觀眾們對劇情還是有要求的,包括層次分明的論據,而不是毫無品味的,「你咁叠水,畀我,我要。」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財爺絕招
被指浪費黃金地段,令公帑損失數以千萬元,產業署官員解說道,政府物業首要是考慮讓政府部門使用。於是,位處旺角鬧市的商場便理所當然、不假思索地被改裝成辦公室和員工康樂室。
簡單而言之,阿公地阿公用。誠如網頁所示,署方的使命是:「善用現有政府產業,並作出所需調整,以應付政府的需求」。 各衙門又總得爭取最便捷的位置辦公、聯誼以至存放雜物。產業署要「做好呢份工」,當然要盡力配合,何罪之有?其使命可沒說要滿足市場需要、為資產增值啊!
因此,現突然被質疑「未有發揮物業的商業潛質、賺取更好回報」,可真冤哉枉也。可以想像,那種「原來要賺錢的嗎」帶來的委屈茫然。
原本以為,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署方屈指一算,卻指問題辦公室將於五年後遷出,現改作零售,反會令政府倒蝕近900萬元。先不爭辯估算是否合理,有趣的是,一邊力陳改建不划算,一邊又說考慮改善大樓外觀,吸引更多人流。
潮流之地,卻無潮物可買,單靠粉飾外牆是否就能提升人流呢? 況且,不是才說快要搬了嗎?納稅人只望,花在裝潢上的公帑,可不要高過那兒少得淒涼的租金收入!
這叫人想起財爺的預算案中,索性將三大衙門遷離灣仔。這招可真勝過沒完沒了的審計。
簡單而言之,阿公地阿公用。誠如網頁所示,署方的使命是:「善用現有政府產業,並作出所需調整,以應付政府的需求」。 各衙門又總得爭取最便捷的位置辦公、聯誼以至存放雜物。產業署要「做好呢份工」,當然要盡力配合,何罪之有?其使命可沒說要滿足市場需要、為資產增值啊!
因此,現突然被質疑「未有發揮物業的商業潛質、賺取更好回報」,可真冤哉枉也。可以想像,那種「原來要賺錢的嗎」帶來的委屈茫然。
原本以為,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署方屈指一算,卻指問題辦公室將於五年後遷出,現改作零售,反會令政府倒蝕近900萬元。先不爭辯估算是否合理,有趣的是,一邊力陳改建不划算,一邊又說考慮改善大樓外觀,吸引更多人流。
潮流之地,卻無潮物可買,單靠粉飾外牆是否就能提升人流呢? 況且,不是才說快要搬了嗎?納稅人只望,花在裝潢上的公帑,可不要高過那兒少得淒涼的租金收入!
這叫人想起財爺的預算案中,索性將三大衙門遷離灣仔。這招可真勝過沒完沒了的審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