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傳媒的糊塗賬

畜牲咬人、生病、死亡,究其原因,並非自然定律,亦非飼養或訓練無方,而是跟風水有關。

這是本港報章引述這個那個「堪輿學家」所說的,甚麼「犯太歲動土」、甚麼「流年飛星」,可謂眾說紛紜。總之,海洋公園就是諸事不順罷!然而,海洋公園08年不是大賺逾2億元,入場人次突破500萬大關嗎?

不知打從何時開始,妖言惑眾之說,由副刊、娛樂版進佔港聞版。堪輿學家們不再甘於單單在花旦小生如膠似漆時「狠批」人家何時必散,而是由美國總統大選,樓股行程,以至電視台風雲皆要「神機妙算」一番。傳媒也樂得借助一眾堪輿學家的「專業分析」大造文章。此等分析卻又有幾專業呢?

翻閱去年的報章,有堪輿學家說馬英九當選後必有血光之災(結果大概是張銘清在台南給他擋了);有說奧運馬術比賽會有選手受傷或服食禁藥(結果是港人連賽事如何進行也搞不清楚就閉幕了);有的甚至點名指以田少為首的富貴黨會在立法會選舉中會「更上一層樓」(結果是田少連黨主席一職也要辭掉)。

還記得應用科技研究院那筆糊塗賬嗎? 管理層花18萬睇風水,卻惹來連場風波,最終要「人頭落地」始告平息。傳媒當時大義凜然狂轟政府帶頭迷信,卻似乎未有在大師們的八卦鏡中照見自己!

14 則留言:

K.LmA 提到...

堪輿學在中華文化的智慧裹源遠流長,在五術中的山、醫、命、卜、相排在首位,而內裹包含了地理學、天文學、統計學和易經的智慧,由於現時坊間的所謂的專家,很多只略懂一二便成為堪輿家,根本不能成為真正的地理師,所以不能抹殺了這些學術,古語有云:銅山西崩,東鐘效應。還有:賺到大錢不等於運氣好。好似在股市裹的技術分析,在香港的財經專家有幾多人真正分析到正確的波浪理論呢?

黃世澤 Martin Oei 提到...

恕我這個路人插個嘴

小弟都有閒來研究玄學,但我同意Rachel的論點。因為作為新聞工作者,在找人做comment時,要做到客觀,有關評論者提供的必須是公認而可靠的。很不幸,人類智慧有限,玄學就是未能夠做到公認和可靠的標準,紫微斗數都有很多門派(光是中州派,以至其他派別都不少),風水也有很多門派,而且有部分人的理論更有迷信之嫌,試問怎可以找他們呢。

正如財經新聞,在報導中找些證券行的人分析大市,當然是有問題做法。台灣這方面比香港先進,台灣需要是持牌執業人士去講,觀眾可以追究那些「財經演員」專業責任,但誰追究風水師胡說八道的專業責任?

沒人否認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但新聞工作有其專業界線。

Unknown 提到...

也許,是市場需求?

可別攪錯,市場在這些報導上,需要玄學只是作為一些八八卦卦的點綴。故風水明星也應運而生,而新聞界也不介意為迎合市場需要而多些兩筆。現代經營任何生意均經精密計算,版位有價故其價值不用懷疑。情况是有點可悲(以玄學來說),但看現在情况也無傷大雅及無需厚非。

首先是大多評語均為事後,故亂說一通之輩對事情毫無影響。其二是被報導的當事人真有需要,也不見得就會找風水明星。多半讀者更是一笑置之,因世上不見得會有免費午餐,如有信者那和看財經版的股評賺錢一樣,看運氣吧。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深懂玄學都明白,知道和改變根本是兩碼子的事。

黃世澤 Martin Oei 提到...

To Norman:

你睇番廣管局對電台與玄學有關節目的指引:

「迷信
13. 不得鼓吹對聽眾有不良影響的迷信及超自然事物。以算命、風水、神秘學、占星術、骨相學、掌相學、占卦學、測心術、測字、招靈術等為主或與此有關的節目,不應鼓勵別人把該等活動視為一種普遍被接受用以闡釋生命的方法,也不應使人覺得該等活動為精密科學。持牌人亦應小心謹慎,以免節目引起聽眾不必要的情緒困擾,例如令聽眾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過度恐懼及憂慮。」

事實上,報紙在新聞(不是副刊)引述風水專家言論,已經是鼓勵別人把該等活動視為一種普遍被接受用以闡釋生命的方法,以及覺得該等活動為精密科學。

如果類似報導在電台、電視出現,新聞部行政人員一早要寫報告向hkba解釋。

有些點綴,是不可以接受。

繆美詩 rachel miu 提到...

To K.LmA, I must say I know nothing about fung shui. Similarly, I know nothing about the future of stock market neither. I'm simply against JOURNALISTS giving credibility to unfounded PREDICTIONS of all kinds, which could well be misleading, by running such 'experts comments' in NEWS SECTION. For example, we are against Gov officials drawing all kinds of forecasts on property markets back in 1997.
I'm not against fung shui / stock analysis. They can well publish a book / run columns on supplement pages / programmes on these things. But just not treating them as NEWS. That's not what journalism is. And that's bluntly irresponsible.

繆美詩 rachel miu 提到...

hi norman, allow me to say, not every single reader is as sophisticated as your goodself.

journalism is NEVER about 'meeting market demand'. Other pages in newspaper may. But NOT section A. that's my bottom line, as a humble reader.

and tks, martin, for the ofta requirements. funny how they impose very stringent requirement on tv news, and almost nothing at all on print news!!!!

繆美詩 rachel miu 提到...

My former boss's view...
copyrights to brian please.
Rachel
+++++++++++++++++++
都市日報 | 2008-01-21
P06| 港聞| 香江人語| By 黃華輝
做記者的條件
很多年青人都想當記者,小記者成為受歡迎的課餘活動,有傳媒辦校園記者,甚至有團體組織內地小朋友來港體驗記者生活。做一個好記者不是拍攝幾幀圖片,採訪幾個人物那麼簡單,又或者以為訪問了股神預言恒生指數便沾沾自喜,甚至訪問所謂堪輿學家預測新年運程,妖言惑眾。做記者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鍥而不捨追尋真相的精神,最重要還是要有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義的心。
我從事新聞工作20年,其中13年在電視台,近年淡出這個行業後,對新聞從未有過如此厭倦的感覺,對電視新聞尤其失望。天氣冷了,記者在街頭問路人為甚麼買毛衣;工程車在斜路滑行釀成意外,記者問專家學者工程車何故滑行,學者說因為路面暗斜;每周報道特首官員議員民望評分,無聊透頂!老實說,三司十二局六十議員是誰,恐怕回應問卷的市民未必搞得清楚;每日要吃一噸鰻魚才會中孔雀石綠毒的新聞不斷危言聳聽;對紅火蟻描繪成殺人猛獸,結果花農一年心血殆盡;對疾病的報道,必定訪問醫學會發言人,他亦懂得配合新聞的需要,每次總說︰「如果個病處理得唔好,最嚴重會死。」傷風感冒處理不好都會死,有甚麼比死更嚴重?昂平纜車員工及家屬試搭,高官試坐,電視新聞連續大肆報道四五天,高官和纜車管理高層不停說滿意滿意,電台電視天天重複重複,猶如纜車公司宣傳片。獨家訪問政務司司長大談家庭生活,把工作帶回家也是好。有多少大廈管理員不想?一天12小時關在一個小角落,賺的還不夠餬口,如何共享家庭樂?傳媒專訪高官名人引以為榮,其實只是為有權有勢的人錦上添花。
經濟好轉,樓市轉趨活躍,報紙港聞版大篇幅報道樓宇落成量大減,樓價火速飆升。新聞記者不單要報道事實,更重要是要報道事實的全部。樓宇落成量減少是事實,但只是事實的一部分,並非全部。查實供應一點不短缺,政府網頁上發表最新數據,除樓宇落成量外,還有落成而未出售的新單位、建築中的住宅單位,土地出售後尚待興建的單位,未來幾年將相繼落成,若再查閱差餉物業報告,市面上現成空置住宅單位總數六萬多個,新舊單位加起來超過10萬個,供應怎算短缺,但傳媒只選擇性取用,最重要的資訊卻不提。不了解的市民便容易被誤導。傳媒為甚麼興風作浪?記者的責任不是問地產商樓市點睇,地產商會坦白說樓宇供應充足,樓價可能下調,市民暫時最好不要買嗎?
新聞教授教我們良心未安誓不下筆的道理,終生受用,但最暢銷的是誨淫誨盜的報紙雜誌,而今天的傳媒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大學新聞傳理畢業。教新聞的教授,十多年如一日都差不多是同一班人,教的幾乎是同一道理,為甚麼今天的後起之秀沒有思考這個問題?記者或許辯說只是聽從上級指示。他們的上司高層又如何?很多曾經走過最美好的新聞年代︰自由、公義、敢言。都過去了!社會良心?都豁出去了!
新聞教授教我們良心未安誓不下筆的道理,終生受用,但最暢銷的是誨淫誨盜的報紙雜誌。

黃華輝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機構傳訊總監;前新聞工作者,著有《公屋醜聞》。

Unknown 提到...

To Martin

對電台和文字傳媒監管有別,原於其主動性(聽者被動)和幅蓋率,故其監管較嚴是正確的。

其二,本港尚是一國兩制,故引述他人講話應不能被視為/構成鼓勵。用以闡釋生命的方法更基本上是宗教的行為,一般引述手法不會做到。

至於精密科學,其定義對重覆性及必然性有頗高要求。一般社會科學如經濟的宏觀理論亦未必能達,又何况玄學風水所包括的一切?

點綴與吾,在乎觀點與 (編採)角度/手法吧。

Unknown 提到...

Hi Rachel,

Thanks for your compliment (in a way).

I understand that the nature of journalism is not about meeting market demands, but sadly the financial activities that sustain journalism is. I think the approaches of HKEJ and HKET would be a good example to illustrate.

To put it in perspective, it is quite sad to see that from politicians to news stories, the tendency is towards more and more crowd pleasing.

Not that I think the Fung Shui comments are relevant an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predict, some people might find it amusing to read. From observation it seems they are the majority.

黃世澤 Martin Oei 提到...

To Norman,

電台、電視由於其覆蓋面廣,因此需要一個法定機構,以具體指引方法,阻止電台、電視將迷信內容摻入新聞之中,否則香港傳媒一早亂如台灣,台灣電視新聞常有這類怪力亂神的東西。

但縱使報紙沒有機構監管,是否代表報紙Section A的要求,可以比電子傳媒不嚴謹?

另一點,新聞引用什麼人,查實本身已經反映了一定觀點,因為公眾不少都會認為,新聞機構引用的來源是「可信」,不是每個人都是抱住The X File的莫探員的態度去看待傳媒。

To Rachel,

hkba(不是ofta,hkba與ofta未合併呢)那套嚴謹要求,曾幾何時是我每天工作的一部分。查實HKBA的規則源自BBC。

K.LmA 提到...

Hi Rachel,
Tks for your comment.

Unknown 提到...

To Martin:

換另一個角度看。聆聽和閱讀新聞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其選擇權。三篇不同報導,眼睛可以作挑選其一其二或全都,但聆聽的因是順序,故只能照單全收或完全不聽。

明白此分別,便更了解為何電台條例更嚴。現時報紙如有冗長風水之談,均另有框框給予地盤作吹水之用,試想電台等將風水之談夾在報導中,聽眾要聽新聞將避無可避。

因有此分別,報紙有空間及權利去給予想要此類評語的消費者選擇。在競爭極大及不影響新聞的中立和可信性情况下,個人感覺可以接受。

至於你的另一點則可說對了一半--『公眾不少都會認為,新聞機構引用的來源是「可信」』關鍵是風水這行業在公眾心目中是否專業、高尚、和可信。

常聞「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我們也不見得風水師如中醫般有『表列堪輿師』,再加上報導一般有一或多個風水師說不同的話,即使如實引述,傳媒不能亦不似會提高從業員的地位和「可信」性。

最後,作為讀者,我只希望新聞是如實報導,有多角度的觀點和分析,不要有另加無根據源頭的"據聞" "聽說",於願已足矣。其他如風水評語等的商業考慮,我如廣告般不看就是了。

K.LmA 提到...

To Rachel,
由於妳覺得我的行為對妳已經做成嚴重的滋擾,我在此公開向美詩道歉。我這些方法可能不適用於美詩,更導至有反效果,這也可能係我的執着和堅持,最後都請美詩原諒。
妳始終是我最喜歡的女神!

Etyx 提到...

To K.LmA:

> 在香港的財經專家有幾多人真正分析到正確的波浪理論呢?

即使是波浪理論,也無法分析到由政治或天災人禍帶來的影響。希望不會踏到任何人的尾巴——看看簡卓鋒近來的文章,一直都自詡如何將波浪理論使用到出神入化,但大環境有甚麼變化的話,一樣會當以前說的話冇講過。大部份股市經濟理論都是由總結經驗得出來的,不要將任何理論奉為神旨。真的有永遠正確的人,早就賺盡全世界了,現在有沒有?風水+經濟就更不用說了,有 demand 才有 supply,有 supply 才有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