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半斤八両

「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両,家陣惡搵食,邊有半斤八両咁理想,吹漲…」這首許冠傑家傳戶曉的歌,大概是三十多年前的作品!歌詞道盡打工仔心聲,深入民心,即使是現今的年輕人也唱得朗朗上口。只是想不到,幾十年後,這首歌居然還可以說出部分家庭主婦的心聲。

今天要說的是,呃秤。付的是半斤的價錢,實得卻不足八両!除了關乎那十元八塊外,還有那被騙的感覺,絕不好受。但有時,即使心中存疑,攞上手總是輕飄飄,卻又苦無證據,加上左手挽住三袋、右手揪住兩袋,也就怕麻煩,不再追究。

幸有海關為小市民取回公道,拆穿小撮街市攤檔的蠱惑招數,並將他們繩之於法。 但海關任重道遠,大毒梟、走私犯,全都是他們的緝拿對象,總不成要海關日夜為小市民到街市放蛇吧!

於是,街市公磅應運而生。說實在的,屋邨街巿最難呃秤,因為來來去去都是同一班街坊街里。做小生意的不老實,不消兩天便會傳遍整條屋邨。設立「公磅」,是要說明「貨真價實、唔怕你驗」。 消費者有信心,公磅無人用,也就是半斤有足八両之時。

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我們是在進步嗎?

東方巨龍終於可以鬆口氣吧! 京奧圓滿閉幕,國家運動員不負13億人民的期望(根據各傳媒的說法,中國選手贏了是「為13億人爭光」,讓獎牌跑掉則是「傷透13億人的心」),順利使中國躋身金牌榜榜首。京奧的官方網站傲然展示著這張成績單,彷彿這就是舉辦京奧的最終目標。

但原來,這麼一個獎牌榜是根本地違反了奧運精神。

《奧林匹克憲章》第58條規定,國際奧委會和奧組委不應就各國獎牌數目,排列名次;第六條則指明奧運會是運動員就個人或隊際項目的競技較量,而並非國與國之間的鬥爭。本來,奧運會是鼓勵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古時,打仗是家常便飯,一旦開戰便沒完沒了,除了在奧運期間,各城邦才會休戰,好讓各路健兒在和平下公平競賽。

然而今天,我們不單依然彼此戰鬥殺戮,(且看俄羅斯在京奧開幕當晚做了甚麼好事)。奧運亦成為了展示「國力」的戰場,甚而直截了當的說成是甚麼中美之爭,雙方力求稱霸體壇。傳媒更是同心協力,推波助瀾。中方媒體的獎牌榜,中國一直排首位,大概因為只計金牌數目;美方媒體包括CNN等的詮釋,則是美國以總獎牌數目最多名列榜首。連主辦單位也帶頭把賽果化為各國比併的成績表,公然違規!

奧運會的包裝愈趨豪華,設施配套愈趨完善,但距離奧林匹克精神,卻是否愈來愈遠呢?

2008年8月21日 星期四

為國家而運動

七十六年前,劉長春在中國東北被日本侵佔年代,幾經艱辛才找到資助,成為首名參加奧運會的中國人。電影《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講述這段歷史——劉孤身上路,經歷戰火,千方百計逃避當時日本人的耳目,不惜離開家人,再在海上漂泊廿一天,才抵達洛杉磯。無休息、無訓練、無備戰下,劉一百米預賽成績強差人意。當時的國民政府居然找人勸退他,指戰亂期間,人心虛怯,國民不能再受打擊,為顧存國家大局,劉不能再跑,云云。簡而言之,就是輸不起。跑不跑,原來是以「國家榮辱」為先,體育精神也要讓路。但劉堅持繼續赴賽,寧願輸得光彩,卻叫人喝采。

七十六年後,奧運來到咱們家門舉行。欄王在十數億人民支持、十數億元巨額贊助下現身於差點是為他度身訂造的鳥巢。但原來,他腳傷已深,腳跟發軟乏力,卻又同樣背負著「國家榮辱」、甚麼要為十三億人民爭光等沉重包伏,即使如教練事後所說「痛得全身發抖……一直在玩命」也勉強出戰。最後迫不得已,不戰而退;全國上下卻繼續求勝心切,沒有放過他。領導人「問候」時,還不忘要求他「繼續刻苦訓練,增強鬥志,為祖國爭取更大榮譽」!

運動員贏了,是為國爭光。那輸了,是國恥嗎? 傷了,就要國殤嗎?兩劉相隔七十六年,但中國運動員,仍是為國家榮辱而戰、死而後已的烈士。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半年大三歲?

「我確定自己十六歲了......」金牌運動員獲獎後被傳媒追訪,問的不是得獎感受,不是奪金經過,而是她年齡的「秘密」。

她是何可欣,有份奪取京奧女子體操團體金牌。甫勝出即被窮追不捨質問她是否達到參賽資格的年齡,即十六歲以上。

中國當局為了平息爭議,賽前己出示過何的護照,力證她是一九九二年一月一日出生的。美方的質疑被視為是力有不及下的揣擾花招,有美國傳媒找來鑑證專家就何的面貌作年齡鑑定更被當為笑話一則。 然而,回顧內地媒體過去一年就何可欣的年齡作的報道,事件絕不再可輕描淡寫,當作笑話處理。

是這樣的。何去年加入國家隊,在去年年中的全國體操錦標賽初露鋒芒,擊敗李婭奪得高低杠冠軍,同年十月的第六屆全國城運會 ,又擊敗楊伊琳奪冠。根據人民日報在07年十一月的報道,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肖天在總結賽果時,形容「13歲的何可欣在女子體操比賽中出色地完成高低杠的〈李姮空翻〉。」截止去年十一月,全國有關城運會的報道中,但凡提及何可欣的簡介,都說她是十三歲,發佈統一。

但此後,何的年龄出現突變。何在世界杯多哈站摘金後,北京日報在今年三月的報道中形容她為「十五歲高低杠的神秘武器」。一個月後,北京青年報報道何在世界杯德國再次報捷時,就說她是十六歲的「高低杠公主」。

由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四月的短短半年,何由十三歲「成長」至十六歲。全國城運會是國家辦的,不容鬧著玩吧!假如全國的媒體都報道錯誤,理應官方正式糾正澄清,並且揪出資訊混亂的原由,清楚交代。這關乎一國誠信,及一個年輕天才運動員的前途。 誰願看見一個前途無可限量的運動員,總要被架上有色眼鏡看待?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獎牌數目以外  

獎牌榜形勢是各媒體報道重點環節,且要不停更新。

<小王子>不是早說過了嗎?大人們都只著重數字,甚麼都是計量的。你的家是否過千呎、三圍是否合比例、捐了幾多給四川 … 幾個數字,足以說明優勝劣敗。對運動員來說,特別是中國的運動員來說,獎牌數字更是一個也不能少,即使是如李小雙所形容,要「付出太多了,以流著汗流著血換來的」。

五天前,十三億人民以為在雅典氣定神閒地奪金的杜麗,已經瞄準京奧第一金,好為國家「開出紅盤」。重任失敗,杜麗頭也抬不起,壓低帽檐,交回步槍,哭成淚人。

三天前,衛冕氣步槍的朱啟南打不出應有水平,僅獲銀牌,(如果他從未得過金牌,他就是「榮獲」銀牌。)他站在頒獎台,頸掛獎牌,手執鮮花,卻一臉洩氣,眼淚直流。他說:「我確實感覺壓力很大,焦慮、困惑、迷茫……」

兩天前,中國體操男子團體一雪四年前在雅典幾乎全軍盡墨的前恥,重奪團體金牌。現被稱為「體操英雄」的男子漢,四年前大敗時,卻要並肩逃到洗手間裡才敢痛哭,差點羞愧到連釋放情緒也沒資格。

競技場上,有贏必有輸。但對中國運動員來說,勝負,從不只是自己的事,更關乎老家、祖國及人民的榮辱;承受著的,是挑戰人體極限之外的沉重心理壓力。

因此,除了報道中國名列獎牌榜榜首,也應特寫一下榜外的數字──中國運動員已為13億人民流過了100,000公升眼淚。這是血汗以外的付出。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黃金寶之外

以下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經典尷尬場面之一:人們互相打招呼,趨前熱烈握手說著甚麼好久不見喲、很高興見到你......等等,就是沒有稱呼人家的名字。連人家的名字也忘記了或根本不知道,卻硬要裝作親切,實在令人面紅。

想不到,全城注目的京奧開幕大典,壯觀華麗的表演以外,也有着這麼一個令人面紅的一刻─就在我們香港代表隊進場的時候。

港隊進場時,眾多現場觀眾看見中華兒女面孔操出來,即報以熱烈掌聲歡迎。在香港電視機前面的眾多觀眾也尤其興奮。「我們港隊的持旗手是黃金寶......」電視台的主持在介紹港隊陣容。好了,阿寶後的一張張年輕俊美、神采飛揚的面容隨即進入鏡頭。但原來,大家對這批香港運動精英的面孔都不太熟悉,正期待着主持人介紹下他們的背景,玩甚麼項目,往績如何等等。可惜,在港隊接受歡呼的數十秒內,電視直播的旁述卻沒說出多少隊員的名字。 

這次京奧,特區派出了三十四位運動員參加十一個項目。每位都必經過長期苦練,贏過不少賽事,才能取得這張奧運入場劵,代表香港出賽。可是,這幾個月以來,有關奧運的輿論焦點,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都放在馬術項目上。政府也「全情投入」要辦好奧馬。為香港上京出賽奧運的呢?他們備戰、集訓如何?有否受傷患困擾?哪位是明日之星、隊中新血呢?媒體對他們的報道,跟奧馬的港隊代表相比,明顯不合比例。 

大概,一如以往,健兒們要為香港在獎牌榜上作零的突破,才會被前呼後擁,名字才會變得街知巷聞,全城港人包括政府高官才又突然如蟻見蜜糖。但其實,以香港的環境,運動員能躋身奧運,已應獲認同及鼓勵的了。謹此向港隊說一聲,「香港,加油!」

2008年8月8日 星期五

Are we ready?

果然,恐襲來了,正當人人為最後倒數興奮的時候。

負責此城保安的最高層,照例就奧運期間的情報及保安工作侃侃而談。官員的模樣,仍是一貫的不慌不忙,但看其背後的「布景」,卻很有身處亂世的感覺。 

何出此言?那高官是站在一道帆布幕牆前。就是那種建築地盤常見的藍白間條帆布,類似新疆喀什恐襲後用以遮蓋被炸中的賓館門口那種貨色。帆布後,一切都應是醜陋的,滿目瘡痍的。官員偏偏選擇要在這麼一道「遮醜」帆布前,向市民保證香港依然極之安全。觀眾幾乎以為他身在什麼特大案件的現場,剛巡視完畢,正報告最新發展。

但不,那兒其實是政府總部,行政會議成員和最高級官員上班下班、開會散會前後,不經意地停下來向傳媒說話的地方。沒印象?也就是前特首邊走邊講「早晨早晨」的地方。

這堪稱「歷年最高上鏡率」的場景,看來是在裝修中。大概,政府最近的鑊氣太盛,一眾大小官員為撲火而疲於奔命,以致無人理會特府高層竟要背向帆布、面向鏡頭。外界未必清楚在政府內部,弄一道簡單布景板作臨時之用,由哪個部門負責、要費多少時間、經多少部門審批。但是,一個較具體面或至少不丟臉的高官「講話平台」也未能「捍衛」,我們每日給'we are ready' 的歌聲轟炸時,或者要問問'are we ready?'

2008年8月5日 星期二

新聞界的沙士

  事情是這樣開始的。廣東省一份地區性報章引述南韓《朝鮮日報》報道,一名南韓教授經年深入考究,「根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和《翠亨孫氏家譜》」,得出-登登-孫中山有韓國血統的結論。

  如此「重大發現」,兩岸三地互聯網站旋即轉載。翌日,單在香港,就有七份報章轉載。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再被挑起,韓人被指責為「掠奪中國文化」,內地甚至有網民號召罷買韓貨。

  就這樣義憤填膺了數天,真相才告大白-該大學既沒有那位教授,也沒發表如此研究,《朝鮮日報》這份報紙倒是有的,不過從未刊登n這個報道。

  子虛烏有的消息,不分邊界,幾何級數式的傳下傳下,就像沙士病毒一樣,究其源頭,至今尚不知是否來自果子狸矣。

首先引述的那份廣東報紙,現解說指那是抄自互聯網!這是真相或是再次造假,大家也上了一課吧!

今天新聞工作者日益倚賴從互聯網搜尋資訊,嘶嗅獵物。然而網上世界,網民的真身無跡可尋,任何材料的準確性和真實性難免要大打折扣。那怕只是一份報紙中招,雪球效應也會放大得無遠弗屆。假新聞一旦被重覆十次,它便會被當成真的給人云亦云下去。

今天,事事講求速度。稍慢一分一秒,已是難以容忍,遲多一天半週,更勢必被淘汰。但新聞,從來並非單單鬥快,而是「快而準」。莫說受眾,就是業者自己都難辨真偽時,準,比快更重要。否則,這些「沙士病毒」只會傳播得更快更廣,把新聞界的命脈-公信力-埋掉。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新聞」照片

破紀錄的翳熱天氣連日成為頭條新聞。 熱得要命的都市生活,每天如是;新聞報道的角度,可不能每天如是。於是,各傳媒就極端天氣的成因、對你我的影響及消暑良方等作多方面探討和分析,以求獨特的觀點角度。惟獨是,照片總是千篇一律!

天氣熱,附圖總是那些小背心熱褲迷你裙女郎又或是三點式泳裝嬉水照;天氣冷,照片仍是那些美女曲線圖,只是圖片說明變成:「也有市民毋懼嚴寒天氣......」吧!

論篇幅,這些相片往往成為特寫,佔據搶眼位置,論新聞性,這大概只是一年四季都會見到的街角一景吧了!

這也許是「自然現象」。畢竟,攝影師及編輯先生,仍以男士為主,他們必定認為這些相片有相當高的可讀性,否則,又怎會日復日,年復年的刊登差不多一樣的東西呢?

不過,現時很多有消費力的讀者都是女士,即使不以政治正確的「性別平等」角度考慮,難道佔據市場另一半的讀者,就可被忽視麼?

提出此問,絕非要「爭取」報章日後改登「肌肉猛男」的玉照。只是想,新聞歸新聞,不應跟俊男美女圖混再一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