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七個謎

七一烈日當空下,香港好不熱鬧。喧嘩過後,留下許多謎團。

早上的大「巡」遊,主辦單位表示有逾四萬人參與。謎一,政府大球場最多坐四萬人,電視直播所見還有不少吉位。四萬多人怎樣計出來?謎二,由六四集會至一年幾次的煙花匯演,警方都會公布「謹供參考」的參與人數,何解偏偏不估算慶回歸巡遊人數?

下午的大遊行,主辦單位指有七萬六千人參與,警方的估算卻及其三分之一。謎三,如果昨天維園內有二萬八千 人,那六四夜怎麼可能是六萬二千八百人?謎四,警方的估算只以由維園出發者為依歸,何解不估途中插隊人數、參加遊行的總數又或抵達終點的人數?

有遊行人士事先張揚會死守在政府總部。電視台的傍晚新聞,再不情不願,也免不了要現場報道終點情況。謎五,那個現場報道的記者全程「有聲無畫」,未有站於鏡頭前,確實位置不明,是特意要分散口罩漢的注意、聲東擊西嗎? 謎六,直播鏡頭只見遊行人士魚貫離場,未有拍攝同場另一焦點—集會的位置,是怕有人早有準備、再次突襲成功嗎?

最後一個謎,同一家電視台的記者報道: 遊行人士有不同訴求,或這或那,有人要求新聞自由……向誰要求?

七個謎,大家大概會有答案。

11 則留言:

TT 提到...

遊行人士有不同訴求, 事實上其他電視台一樣如此報導, 如果咁係不能接受, 所有電視台都是是旦旦啦

黃世澤 Martin Oei 提到...

To TT:

其他電視台有如此求其麼?比較一下Cable, NOW,人地做得好好多。

仲未計7月2日01:30 - 03:30互動新聞台差到無眼睇的live

繆美詩 rachel miu 提到...

to TT: 文章未有對〞遊行人士有不同訴求”表不滿喎。我只說,記者報道遊行人士要求新聞自由!那不正就是要求電視台尊重新聞自由?

Quality Alchemist 提到...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反泛民大聯盟請願信交立法會 (12:43pm; 2009年7月1日)"

原來討論區都可集合大約五十人出來.
他們也有些道理.
有趣!有趣!

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 (2009年7月1日)比較科學. http://hkupop.hku.hk/

由捍衛人格尊嚴協會(捍協)發起的遊行:介乎75至90之間。
由雷曼苦主大聯盟(雷聯)發起的遊行:介乎2,300至2,700之間。
由民間人權陣線(民陣)發起的遊行:介乎2.9萬至3.3萬之間。

下次要點人數用香港大學啦.

黃世澤 Martin Oei 提到...

To Quality Alchemist:

我讀社會科學出身,在大學教過書,你對港大民意計劃的調查,近乎迷信。

- 這次中大港大聯合調查,是未有計算中途插入人數,為何你可以夠膽採用。
- 如果中大港大夠科學,回到那個老問題,那大球場的巡遊呢,為何他們不去計算?

陳大文部落 提到...

以下呢個 Video 應該幫到你 ~~~~~ 好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hy7buHOJg

Quality Alchemist 提到...

To:黃世澤
我讀自然科學出身,也在大學教過書,我對港大民意計劃的調查,是比較相信。

如果有看他們已往統計的方法,是計算了動態和靜態的,還要事後電話抽樣調查用作確認。
比較民陣、警方及港大的方法,那個比較可信? 不言而喻。

你說的 "如果中大港大夠科學,回到那個老問題,那大球場的巡遊呢,為何他們不去計算?" 這裹犯了不相干的謬誤。
他們不去計算大球場的巡遊,不代表他們計算七一遊行的方法不夠科學。

真想知道你是從那所大學畢業。

黃世澤 Martin Oei 提到...

Quality Alchemist:

我乾脆在港大的調查隊,看著他們調查員怎樣數,港大比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好的地方在,他們的調查員很容易辨認,亦光明磊落表達身份。但問題一大堆:

1. 統計準不準,最基本最基本是搜集樣本的位置,七一遊行的集合點的入口,包括途入中途插入的點都相當固定(維園幾個入口,銅鑼灣怡和街,軒尼詩道興利中心),我就會沒有看他們的調查員在那裡部署,難道軍器廠街高空用肉眼做sample會準?用肉眼對著這麼多人,又要計人行速度這個參數,但這個參數怎測得準?sample一開始出現誤差,結果就是誤差不只是HKUPOP 5.8%這麼小,而是可能更大。

2. 巡遊的數字,那是更容易自己準確算出來,大球場四萬人就四萬人,四萬人坐不滿,但主辦當局可以宣稱四萬人,為何學者們沒有篤爆的?如果巡遊也叫有四萬人,或有兩萬多人,學者的推算遊行,這麼多人擠滿由維園到金鐘,也是兩萬多人,那就是推算方法出了問題,由高士威道西行到軍器廠街這麼大段的路面面積大,還是大球場觀眾看台面積大,香港大學不是方法論有錯,便是取樣有嚴重失誤。

在統計學上,取樣錯誤或假設錯誤後果可以很嚴重,金融風暴都是這樣搞出來。自然科學會不會出現取樣問題,如何避免取樣問題,你比我在行得多,但社會科學和金融學,在採集原始數據便做手腳,或在假設那兒做手腳,然後搞出學術騙案,以至金融泡沫的事就經常發生。

所以小弟對各類民調都採取敬而遠之的看法,民調也好,遊行人數統計也好,Sample那裡一開始摻有雜質,看不出,你以為方法很科學便把數據拿來用,你就把自己放在危險地方,去年九月口投民建聯,票投社民連事件就是這樣玩出來,就是在Sample裡落毒藥,搞到你整個民調變廢品,這件事亦都一樣,遊行人數統計,你敢保證學者數字純正性?所以最嚴格的看法是,三個機構都不信。

反而六四燭光晚會,如果支聯會將派蠟燭的工作,交給獨立機構負責,那個數字可以很準兼很有公信力,因為蠟燭是交到每一個人手裡,sample的純正度很高。如果有人資助HKUPOP一筆錢,然後每位遊行人士都收到一枝遊行旗,這樣推算出來的結果就準確度大大提升。所以我相信有最準確數據其中一個機構,是撐港台運動,他們派了的撐港台旗數目,基本上可以推算出誰的數字正確,那港大在軍器廠街的高空照片,就大派用場。

我自己是中大政政系畢業,亦曾在政政系執教。

Quality Alchemist 提到...

To:黃世澤

無可否認,統計學有它的局限。
1. 但你的第一個論點不足以推翻香港大學的調查結果。 除非証明到人數差大於數值上限加誤差或少於數值下限減誤差。 怎樣才能証明呢? 可以用多時段人造衛星圖片來計算。 十多年前,我用了法國衛星的圖片來計算嘉道理研究所的山坡地的樹林及草叢分佈。 但即使在某一時段証明到人數差,在統計學上只稱作 “Outliner”, 是可以 “Discard” 的。 因為大多數都計在誤差之中, 而結果多是稱作 95% Confidence Interval。 在 Sampling 方面, 方法設計時就會考慮到誤差值。 高空用肉眼做取樣是很普遍的,環境科學常用它來計算如汽車流量及評估公路的噪音。

2. 主辦當局可以宣稱四萬人,為何學者們沒有篤爆的? 這裹犯了不相干的謬誤。 學者們沒有計算巡遊的數字,不代表巡遊的數字對。 為何學者們沒有計算呢? 我估計是沒有學術價值。

你用 “民調也好,遊行人數統計也好” 及 “去年九月口投民建聯,票投社民連事件”來反証港大的遊行統計方法是犯了牽強類比。

“你敢保證學者數字純正性?” 沒有人可以確保的! 但當你選寫論文時,就須要參考不同學者的著作,引証他們的方法及結果,從而找出相對可信的作論據。

我贊成將派蠟燭的工作,交給獨立機構負責,真的是很準確及很有公信力。

你是我第一個接觸讀政治學的,不知政治學有什麼科目? 新聞傳理學是否包括在內?
真善慕你在中文大學讀書,有機會上李天命的課。

黃世澤 Martin Oei 提到...

1. 但港大只在軍器廠街一點做評估,你真的認為夠,遊行人數估算的環境,同你在環境科學所用估算環境有何不同,要針對問題有何不同。

2. 我可以講,我個人做研究,是避免用統計數字,除了選票。

政治學包含東西,由國家整合,到政治動員都有。我個人專長是科技政治(這也是我當年教的),政治動員以及族群政治(這是華人社會的冷門科目,本來只有東南亞華裔才研究,因為他們有切膚之痛,但由烏魯木齊事件看到這一門的重要性)。

新聞傳理學不包括在內,雖然我有可能遲點再返中大執教,是新聞及傳理那方面。李天命的課我沒上過,但我兄長就上過,他是哲學系出來。他就是因李天命緣故,入中大哲學系。

似乎我們已經過份佔用Rachel寶貴的地方,我怕她看得頭昏眼花。

Unknown 提到...

martin我覺得不能說因為討論佔了繆美詩的blog的討論空間而罷休,因為你們二人的討論,其實點出了一個要點:統計學在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上的不同解釋。因為我本身讀電腦,然後轉去教院讀PGDE,所以亦經過跟QA君一樣的過程,曾經錯誤的以為把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套用到社會科學就可以,因而忽略了你提及一開始的調查sample有問題時,整個調查也作廢。其實類似解說在N年前的小學數學etv也提及過。

再簡單一點說,就是電腦界常說的Garbage-in-Garbage-Out。一般的工廠環境,要在sample做手腳很容易被揭穿,但在社會科學卻不是。就例如:東方日報用電腦打的電話調查,問題本身都已經是引導性,自然會得出期待的答案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