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以為海嘯和輻射災難「救了」財爺一把,卻原來財政預算案猶如九級地震,縱使來了個大轉,仍然餘震不斷。新移民大喊被歧視,隨即引爆「蝗蟲」風波,族群撕裂眼見就要一觸即發,後果或比80後社運分子堵塞交通更嚴重。政府遂又忙不迭撲火,恍如賭王分身家,以為人人均分,即可家和萬事興!
殊不知新移民要的是絕對平等–港人不用誓願聲稱自己赤貧也可獲分六千大洋,幹嘛新移民偏要被當作乞兒看待? 社工稱之為雙重分化。 如此一來,政府可謂節節敗退,再一次完全處於捱打狀態。
有說,政府一直奉行這樣的一套思維:穩住中產,也就穩住全局。這是03年五十萬人大遊行得來的教訓。因此,樓價不容有失、股市不容有失,是為大前提。基本上,如此大方向不可謂錯。從有到無的人一定比從無到無的人難纏得多,這是事實。然而,今天的中產,跟八年前那批中產已不一樣。
八年來,大學生魚貫進入社會,已靜悄悄地形成了新一批準中產。可是,政府不能再透過資產升值而穩住他們,因為,他們根本就無資產!更糟糕的是,資產對他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
從無到無的人,還容易以小恩小惠去安撫,可望而不可即的人,要求卻高得多。他們要求一個「向上流動」的環境,無論在教育、醫療、房屋等政策上。但政府卻只是無止境、無原則、以億計的見人就派錢,不停地為失誤補鑊。 任何政策上的承擔,就推說要審慎運用有限資源,慳得就慳。如此施政作風,庫房即使乾塘,也不見得可改善民生、撫平民怨。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3 則留言:
如果6000元不入強積金, 轉軚只是退稅但不派錢, 會否小火一些呢?
Rachel篇文講,呢個係社會結構性問題
你有空看看《萬曆十五年》,大概知什麼事
宣佈預算案時,一早照舊退稅六千,可能無事。錯在佢竟然明益基金佬,人人得而諸之。到後來轉軚,派到過唒,我想係政府以為可以靠這個超級大驚喜攞分補鑊,轉移視線,避過守財奴指責,只是,更顯政府無承擔而已。
張貼留言